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研讨 >> 正文
锚足干劲、精准发力,全力推进郑州航空航天大学建设
日期:2023-02-07  来源: 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学习贯彻二十大,凝心聚力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催人奋进,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新方针、总任务、总战略和新举措。“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 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既为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也为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实的举措,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培养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强校之基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教育的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民族振兴、 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育优先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上。 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的一致性特征,与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一致性是高度关联的, 教育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人才、创新能否真正成为三个“第一”,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如果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就很难实现科技的第一生产力、 人才的第一资源和创新的第一动力, 所以说教育对科技、人才、创新起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首先,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任务和本质属性。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为此,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教育的各个领域,围绕特色优势学科,组建一批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培育一批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建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团队稳定的航空航天人才梯队,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探索构建以空天报国为价值追求、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依托、以行业关键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要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近年来,郑州航院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的原则,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考核与激励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师资结构持续优化,但与高水平航空航天大学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高水平领军人才紧缺、学科带头人匮乏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为此,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航空航天类高层次人才队伍,厚植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二、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把优化学科布局作为特色发展之本

创新驱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动力来源,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二十大报告提出: 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驱动源于用正确、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不懈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也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地,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努力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空天科技前沿领域,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学科布局,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其次,发挥特色骨干学科群优势,强化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既要加快推动传统经管类优势学科提质升级,依托“航空产业技术学科群”和“航空经济与管理学科群”,以“一流学科”标准构建“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创新人才”的学科链和“重点项目+成果奖励+社会服务”的创新链;又要着力补齐航空航天类支撑学科、基础学科短板,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深化评价体系改革,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构建以航空宇航学科为主体,经管类学科优势突出,结构完备、特色鲜明的航空航天大学学科体系。

三、坚持“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把开放办学作为高质量发展之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在新时代中奋进, 在大变局中前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活力,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格局。 党的二十大擘画的教育强国蓝图更加清晰、教育对外开放的布局更加宽广、以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更加多元,开放合作既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强调“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着眼未来,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为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开放办学工作的机制和行动, 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更加昂扬的斗志、 更加奋进的姿态、更加深邃的眼光和更加开阔的视野,着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国际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首先,持续推进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学校,积极争取政策、资金、资源支持,提升民航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深入拓展与中航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深化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精准对接,在相关技术领域开展紧密合作, 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创协同育人新局面。 其次,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学校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合作,瞄准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校企共建、校地合作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构建集“研究—开发—转化—产业化”于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链,推动航空航天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加快推进科教融合创新和成果转化, 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占领先机、赢得主动的先手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创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直接推动了以大学为依托的科学园区的兴起,并以此支撑了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的“硅谷”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全世界模仿“硅谷”的热潮。 同时,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在地国际化”作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辐射作用,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及留学生教育朝着“重实效、重质量”的方向发展,以学校品牌、教育质量、声誉口碑等在内的社会认可度为目标追求,加强与世界知名航空航天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高水平、深层次合作,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实干托起梦想,奋斗成就未来。 在推进航空航天大学的建设征程中,发展规划处将与全体郑航人携手并肩, 踔厉奋发,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早日建成郑州航空航天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发展规划处处长 陈静)

上一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提升新时代学校宣传思想工作质量
上一篇:认真学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大学路校区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大学中路2号 邮政编码:450015    龙子湖校区地址: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文苑西路15号 邮政编码:450046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宣传部、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新闻中心维护